上趣开新乡建新模式 助力三明两岸乡村融合发展

7年,100多个乡村,几百场会议和活动,几十位驻村实习的台湾大学生……这是上趣团队在福建乡村用无数日日夜夜和一脚一步积累下来的。

 

  • 初创新模式

 

2014年12月宓雄带领台湾青年初次入驻际溪村,一切都从温柔的试探和不断的摸索中进行。

从与村民同吃同住同耕作,到逐渐形成“耕读李家”品牌文化,宓雄将团队的在地工作总结为:“讲好一个乡村故事,建立一个乡村品牌,撬动一个乡村支点”,并以这样方式在际溪村摸索出一套两岸融合的“耕读李家”陪护式乡建乡创模式,这是上趣团队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的结果。

 

2016年2月,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尤权来到李家,对宓雄提出的“三个一”的成果表示肯定,他特别推荐团队到下党完成新一个乡村建设的典范。

 

 

上趣团队开始从李家走出三明到下党,开出一家讲好“难忘下党”故事的一杯药草文创店。而在大德故里端上村,马上又会有讲好圆瑛大师故事的爱国爱教基地……

 

 

与此同时,上趣又融合了台湾开新团队、网龙网络,扩大了乡建队伍的规模,逐步走出属于上趣开新的乡建乡创新道路。

 

  • 实践新道路

 

4月8日,团队代表宓雄和张欣颐在三明市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推进会上,将团队用七年时间摸索和沉淀出的独特乡建模式,分享给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、统战部长肖明光以及吕国健副市长和各市区领导。

 

 

会上,张欣颐详细分享了团队两岸融合的“耕读李家”陪护式乡建乡创模式,并介绍了执行流程。

 

  1. 第一步

讲好一个乡村故事。融入当地生活,深入了解地方需求。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觉到地方需要,规划才能贴近人心。

从最初宓雄和几个青年住进际溪村的李大哥家里,这种相处模式就一直被团队延续下来,大家与当地人一起吃饭、聊天、耕田,融入的生活让团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当地的民俗文化、地理环境,这为盘点梳理规划方案做足了准备。

 

 

  2.第二步

树立一个乡村品牌。团队在当地的生活和建设推进中,开始综合考量村落特色资源与市场趋向,提出清晰品牌定位。

  3.第三步
撬动一个乡村支点。团队通过撬动一个能带动村民的支点来达到共同致富、共同交流的目的。

2015年10月,随着稻田咖啡馆、农民图书馆、两岸青年乡创乡建办公室、乡村文创品的交流空间的落地完工,耕读李家的支点也越来越明确。

与台湾各大学校的合作,也让三十多位台湾大学生来到乡村实习,让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去讲大陆的农村生活、讲领导如何解决问题,讲团队在村落的工作进度,让他们亲自体会和记录乡村一点一滴的变。

 

  4.第四步
形成“耕读李家”陪护式乡建乡创模式。从一家到全村,团队用陪护的方式,与村镇干部、村民、施工队互相陪伴、共同成长,对他们进行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辅导,逐渐改变村民的服务意识和生活方式,慢慢形成一种良性的业态环境。

 

 

会后,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再次与宓雄和张欣颐深入讨论,并特别要提出耕读李家将正式升级为耕读学院,让更多人来共同学习和观摩,同时书记还指示团队对沙县夏茂镇俞邦村进行整体规划。

 

 

现在随着政府对乡村建设政策上的支持,以及大陆互联网环境的迅速发展,上趣开新团队也在不断提升和更新对待乡建的做法和观念,并结合网龙网络的教育科技技术,借助不同的数字科技方式去结合乡村故事和业态,让科技赋能乡村,为每一个村落讲好它们在数字时代的新故事。